展位预订:021-3114 8748
参观/媒体联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邮箱:artsexpo@sgexpo.cn
4月17日,武汉地铁首条环线12号线传来喜讯:钢都花园站至园林路站区间(文中称钢园区间)盾构机刀盘、盾体、盾尾完成接收,洞门环梁浇筑完成,标志着钢园区间左线隧道盾构掘进任务圆满完成,钢园区间双线贯通。
标准化作业打造“零渗漏”隧道
武汉地铁股份公司业主代表周珣介绍,钢园区间全长1195米,地处长江一级阶地,地层为粉砂、粉土,渗透性强,打个比喻:盾构机就像在“水袋子”里施工。
从右线盾构机始发,项目部提出了“零渗漏”目标,多次组织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召开专项研讨会,群策群力攻克技术难题,为成功解决隧道渗漏水提供技术支持。施工全过程把“零渗漏”作为项目质量管理目标,以工匠精神、精细化管理组织施工,把控好每个环节,打造精品地铁。
隧道成型隧道质量优良
项目部实行盾构隧道管片施工标准化,严把“四关”。一是从源头上严把管片进场“质量关”,管片进场由作业人员按规范标准进行验收,经检验核实管片无缺棱掉角、无蜂窝麻面方可准入。二是严守“设计关”,粘贴遇水膨胀止水条是重要的防渗漏水措施,严格按设计要求和厂家指导粘贴,同时,粘贴前用高压水枪清洗管片凹槽,并充分晾干,确保粘贴精准、牢固。三是严控“注浆关”,同步注浆浆液配合比经反复试验,确定最优配合比,及时跟进二次注浆。四是严管“拼装关”,在管片拼装过程中,要求拼装手随身携带测量尺,做到每一环管片必须人工选型,每一环管片盾尾间隙必须人工复合,每一环管片封顶块间隙必须测量,确保间隙在控制范围之内。同时在管片拼装完成后、脱出盾尾前及脱出台车前等三个阶段进行螺栓复紧。
智慧元素护航盾构平稳推进
走进钢园隧道区间,触摸隧道管片拼装顺滑,其外观色泽均匀。周珣现场介绍说,盾构机从园林路站始发,作为三层车站,其背后离开不项目部主动探索智能建造技术在盾构掘进中的应用。
盾构机长距离穿越复杂地层,对掘进姿态控制和整体密封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挖得越来越深,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个参数、一个操作的一丁点异常,都不敢有半点马虎。”周珣说,掘进过程中,项目部利用盾构大数据平台不断对比优化掘进参数,并注意同步注浆配合比和二次补浆,最终确保了盾构机匀速掘进。
同时,项目部在隧道内建立了无线宽带网络、无线定位网络,解决了以往人员进隧道交流互动的难题。
武汉市政集团隧道公司该项目总工程师董晓丽指着自己戴的一顶智能安全帽介绍,安全帽上有定位系统、摄像头,在隧道任何角落可与地面指挥中心取得联系,并将安全帽记录画面传至云端。
作业人员清理盾构机内的渣土
运送管片的电机车也安装了定位系统,指挥中心通过定位系统,可以实时掌握人员在地下位置情况以及重要施工设备的移动轨迹。
在地面指挥中心,大屏幕显示该区间盾构相关数据,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工地数字化管理,可以召开实时会议,实现实时指挥。通过自动采集在线数据和微信小程序人工录入,实时获取盾构掘进参数,掌控施工状态,快速定位精准维护故障部位,让监管更有“数”,让环境更安全。
2023年项目先后6次被评为武汉市月度文明施工红旗工地,作为湖北省市政工程智能建造研讨观摩项目,在争创2023江城“双十大”活动中荣获“江城十大智慧工地”并被授予武汉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盾构“双保险”首次在武汉地铁运用
“地铁盾构机作业,始发掘进、贯通出洞安全系数最高。”周珣介绍。钢园区间左线盾构机作业始发和接收全部采用钢套筒“双保险”技术,在武汉地铁尚属首次。
为攻克富水砂层,盾构机始发时,项目部采用“马蹄形”钢套筒新工艺,相较于常规套筒始发更加安全,且优化了工序,至少节约两个月工期。
何为“马蹄形”钢套筒技术?施工方负责人介绍,在盾构机外部安装一个钢套筒,形成封闭空间,内部填充密实,进行保压处理,为盾构机创造一个穿越土层时的压力环境,避免破除洞门时出现涌水涌砂等风险。
钢园区间左线隧道贯通
左线接收与先前已贯通的右线不同的是,随着武汉汛期的到来,地下水更加丰富,地质情况更加复杂,项目部为确保盾构机接收的安全,决定再次采用钢套筒接收技术。
钢套筒接收相对传统的盾构机直接顶穿掌子面,进入接收端接收架即隧道顺利贯通而言,技术性难度大。最终,在盾构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支持下,盾构机操作手设定盾构姿态,盾构机顺利进入钢套筒中,实现了安全接收。
武汉地铁12号线全长59.9公里,设车站37座。12号线经过武昌火车站和汉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通车后将与18条地铁线路实现换乘,充分发挥截流换乘、疏导出行的功能,为构建中心城区“环网交织”的轨道网络形态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