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预订:021-3114 8748
参观/媒体联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邮箱:artsexpo@sgexpo.cn
10月8日,国庆大假后上班第一天。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成渝中线高铁项目唯一的盾构隧道管片预制厂内,吊机“嘀嘀”声、焊接“呲呲”声此起彼伏,预制好的管片层叠堆放,一片忙碌的生产景象。
“我们国庆假期也没休息。”车间内,中铁十一局成渝中线青白江管片厂总工程师蒙文强正在看现场。按照计划,管片厂今年底要完成1400环管片的生产,国庆假期已突破1000环,项目部把剩余计划分解到了每一天,挂图施工,全力以赴抓生产、赶进度。这里生产出来的管片,正源源不断送往成渝中线高铁建设现场。
全力拼
2条产线全力开动,每天生产6环至8环
这里生产的管片,用于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建设,10块弧形管片拼接成一个圆形,为“1环”,每一环的每个管片都有细微差别。
走进宽敞的管片厂生产车间,两条生产线正齐齐开动。
忙碌的钢筋生产加工区。
右侧,是钢筋智能加工焊接生产线。钢筋笼是管片的“骨架”,从单个钢筋到成型的整块钢筋笼,需要经历钢筋剪切、弯弧、安装、焊接等工序。在这条智能生产线上,很多工序都交给了机器进行智能化处理,每台机器前,都有一名产业工人在负责,设置参数、启动按钮,产出不同规格、不同制式的钢筋或钢筋笼。
半成品区,10余个台位,各放置着一个绑扎完成的钢筋笼,工人正在焊接,蓝色光焰此起彼伏。“焊接工序主要是人工来完成。”蒙文强说,管片厂的生产线已经全力开动,每天能生产6环至8环,需要60至80个钢筋笼,为满足生产所需,每个台位配置了2名焊接工人。
空中,一架龙门吊移到台位前,把焊接完成的钢筋笼夹起,转移到成品区。另一架龙门吊则来到成品区,把一块钢筋笼夹起,转移到位于车间左侧的管片生产区。
管片生产也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进行。椭圆形的轨道线上,数辆模具小车依次排队,进入不同的工序。一辆模具小车刚完成清理,又“铺”上了吊过来的钢筋笼,来到自动灌注机前,接受混凝土浇筑,一块管片的雏形显现;经自动抹面、覆膜后,小车驮着管片进入蒸窑;没多久,另一辆模具小车驶出,驮着一块刚完成蒸养的管片,来到脱模区,龙门吊将完全成型的管片夹出,转移到缓存区;小车又继续往前,经工人清理后,又开始铺钢筋笼,进入下一个循环……
“我们这是流水线的生产,机器开动后就不停歇。”生产车间2楼的智能管控中心,中控人员白皓说,他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管片生产线的14个工位,可以看到,整个生产流程全部自动化、机械化操控,工人只进行辅助和必要的人工操作。 模具小车以10车为一组进行流水线作业,平均五六分钟,就能完成一块管片的预制,进入蒸养工序。
提前谋
为入冬保暖做准备,转运一线有计划
“我们一共要生产4912环,每天完成了多少、剩余多少,都有统计。”中铁十一局青白江管片厂专职副书记程渊展示了一份进度表,每天的“剩余XXX环”数据都在减少。让记者好奇的是,每天的生产量都有区别,有时6环、有时7环、有时8环。
同样在流水线上生产,为啥会有差别?“温度的影响很大。”程渊说,管片在蒸养后基本定型,蒸养温度有50摄氏度,“出笼”后需存放降温,温差必须控制在20摄氏度内。这段时间,气温骤降,为了保证生产质量,管片蒸养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生产数量有差异。
生产车间内缓存的管片。
管片缓存区同样位于生产车间。在这一区域,几名工人沿着外围的黄线,正在搭建钢架,不时校正长度和高度。原来,生产车间两面通风,温度难以维持,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项目部决定做一个围挡,让缓存区的温度不至于太低,适合蒸养后存放。
缓存区和管片生产区差不多大小,但已经没有多少剩余空间,管片以每10块、1环为一组,竖立在铺于地面的木条上。管片是弧形的,形似瓦片,个个有2米高、20厘米厚,走近了,还能感受到些微暖意。大部分管片颜色灰白,是已经存放了一段时间,而刚放置的管片颜色更深,还带着一些湿度。
这个区域,最忙碌的是龙门吊和在地面配合吊装的工人。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块管片从生产区吊至缓存区,或者从缓存区吊至转运区。
跟着一块转运区的管片行进,来到位于室外的存放区,仿佛来到了管片的海洋,一组组管片竖立着,一层层叠放,整齐有序。水养池旁的通道,却横放着几块管片。“这是准备转运的。”蒙文强介绍,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正在建设中,预制完成的管片,就要转运到建设一线去。
转运也有计划。存放区容量有限,因此,管片厂的生产紧跟建设一线的计划走,前一天刚刚转运了6环。按照计划,今年底生产管片要达到1400环,预计2025年底完成全部的4912环管片生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