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联系方式

展位预订:021-3114 8748
参观/媒体联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邮箱:artsexpo@sgexpo.cn

行业新闻

零沉降”下穿明长城

发布时间:2021-12-27 09:40:09            文章来源:一公局集团

“经过监测,明长城遗址本体沉降值在2毫米以内,符合零沉降标准。”在一公局集团青海国道227项目尕沟隧道施工现场,项目经理贺涛的通报引起一片欢呼。

尕沟隧道正上方就是西宁市大通县明长城遗址,它是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遗址,被誉为“青海八达岭”。经测量发现,尕沟隧道左洞顶距离城墙最短距离仅有58米,施工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长城墙体破碎、开裂。要实现控制在2毫米以内的“零沉降”标准建设隧道,贺涛感到了巨大压力。

由于尕沟隧道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质结构复杂,虽然隧道全长只有1588米,却是罕见的全5级围岩隧道,洞内混杂着软泥、黄土、泥岩、砂岩、富水卵石层等。项目团队小心翼翼地开始隧道施工,但很快就遇到了大麻烦:尕沟隧道上方卧着一条宽达7米的卵石蓄水层,洞顶的结构十分不稳定,塌陷风险极高。

起初,项目团队采用常规的帷幕注浆技术,将混凝土浆液注入岩石缝隙中,形成一道止水帷幕。然而161平方米的大断面开挖给掺水的黄土提供了极大的“活跃”空间,被“激活”的泥水源源不断地冲出,注浆“溃不成军”,止水效果极不理想,原本的技术方案以失败告终。项目团队必须另谋出路,研究新的工艺。

“既然隧道‘怕软不怕硬’,就要想办法给隧道整个‘硬骨头’。”贺涛反向思考,一步步研究如何在隧道内形成更加稳定的支撑。“水量太丰富,注浆在缝隙里还没凝固成形,就被冲散,那我们何不直接把骨架打进山体里?”确定了破局思路,通过查阅资料,贺涛团队锁定了新的施工工艺——高压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技术。该技术通过引入水平旋喷专用钻机,沿着隧道掌子面的边缘,利用高压喷射,紧密地向斜上方打出一排孔洞,并向孔洞内迅速旋喷注浆,再接连顶入钢管,形成刚性结构。为了论证新工艺的可行性和严密性,贺涛团队还邀请了隧道施工专家到现场踏勘,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肯定。随即,项目团队将高压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技术首次应用在青藏高原上。

随着注浆与钢管在尚未开挖的土体里形成一种类似大棚骨架的保护作用,开挖时,洞内产生的沉降变形被吸收,从而完全避免了对长城墙体的损害。有了如此牢固的保护,软泥不再肆意塌落,单日最高掘进2.4米,新工艺的应用取得了成功。

为了保护明长城,项目团队还上了“双保险”。由于隧道开挖采取挖掘机配合人工的冷开挖方式,难以准确判断地质情况的变化。项目团队还研发了超前探孔技术进行地质预报,并根据围岩软硬变化及时给挖掘机更换不同类型的挖头。在技术团队的不断努力下,15秒就能完成挖头的更换,能够有效应对多变的地质条件,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围岩暴露时间,建立了全方位施工安全保障。

在今年9月,尕沟隧道顺利贯通,完全满足“零沉降”要求,大家长舒了一口气。在一次团建活动中,项目团队近距离感受到了明长城的历史文化。面对古朴的城墙,贺涛感慨道:“在这里,我们既是建设者,又是历史文物的保护者。”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9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