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预订:021-3114 8748
参观/媒体联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邮箱:artsexpo@sgexpo.cn
春节团圆时,万家灯火明。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下54米处,150米长、4300吨重的“京华号”同样灯火通明,近6层楼高的盾构机内人头攒动。
留守人员欢聚一堂
春节期间,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西线隧道施工“不打烊”,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正进行全面维修保养,以“最佳状态”向最大埋深59米处挺进。
王虎然讲解盾构机内部情况
“最大水土压力达到8.1帕,相当于手掌上站一个160斤重的成人。”凝神在操作屏幕的王虎然,形象地描述届时“京华号”将面临的极限“压力”。
王虎然,24岁,中国大直径盾构施工领域最年轻的一代机长。“作为遁地潜行的超级利器,盾构机多是千万到数亿元不等,所以我们也被称为‘豪车’司机。”
“豪车”司机王虎然的上班之路也别具一格,乘坐施工电梯到离地面30米的井口,再乘坐通勤车,顺着成型隧道前行近2500米,到达盾构机目前的工作面。
更换盾尾油脂
地面之上寒风凛冽,工作面内却温暖如春。近30摄氏度的温差下,着装单薄的工作人员穿梭在粗细不一的管线设备中,驾驶室内的王虎然则通过对讲机,指挥生产工人向前仓注入膨润土进行置换。
王虎然介绍,最大埋深处施工风险高,掘进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所以他选择了参加工作以来,第二次留在工地过年。春节期间,像王虎然一样,有将近300人选择与“京华号”为伴,王虎然的“师傅”、盾构副经理孙长松就是其中一员。
“挖得越深,盾构机面临的压力越大,施工风险也越高。”春节期间,孙长松需每日巡视排查施工现场重点区域,及时掌握盾构机状态,还要对盾构施工耗材及设备进行盘点、储备,满足施工需求。
数代机长聚首巡查
而孙长松的“师傅”、项目负责人孙旭涛一同选择留守工地与他们并肩作战。作为中铁十四局大盾构的第一代“盾构机长”,孙旭涛的“师傅”陈鹏每日也会远程调度指导现场工作。“四代机长”共同为“京华号”保驾护航。
伴随着新年钟声的响起,孙旭涛、孙长松带着热腾腾的饺子来到“京华号”工作面,为王虎然及当班人员送上新年祝福,并对盾构机进行巡视。
孙旭涛及孙长松指导王虎然设置和控制盾构机施工参数
“从目前各项参数来看,这个‘大家伙’很稳定。但还是要时刻监控压力、姿态等各项数据,保持开挖面稳定。”通过分析实时数据,孙旭涛谨慎地对王虎然提出要求。
从事大盾构事业近10年,孙旭涛一直牢记“师傅”陈鹏的教导,始终保持“如坐针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三如”心态。如今,这个理念也一一传给了孙长松、王虎然,并引领着他们穿江越城,为中国大盾构制造和施工技术发展积累经验和数据。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孙旭涛始终记得陈鹏所描述的一代机长境遇。
“那时不仅盾构机依赖进口,还要花大价钱请外国工程师调试设备,安装、维修零部件,并且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想要学习参数计算方法、设备管理理念更是困难。”孙旭涛说,以陈鹏为代表的一代机长,边施工边摸索钻研,逐渐掌握了盾构施工的基本要领。
10多年过去了,几代机长见证着盾构制造技术的发展,更携手引领着盾构施工技术的崛起,世界首创“滚刀齿刀原位互换”等技术,多次打破世界施工纪录。如今,依托设计理念更为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京华号”,他们不仅创造了月掘进542米的纪录,还在国内实现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同步双液注浆技术的首次应用。
“与传统浆液相比,这一技术使浆液固结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能够快速达到有效强度。”孙旭涛说,经由钱七虎院士等专家研讨认定,该技术实践效果显著,科技含量高,填补了我国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同步双液注浆的空白。
站在“京华号”盾构机管片拼装区,孙旭涛也在畅想着未来,“依托东六环改造工程,我们正在研发远程驾驶技术,这一技术将成为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利器。”
伴随着虎年的第一缕星光,“四代”盾构机长也在不同岗位坚守着,他们用不同方式在这里团圆相聚,为“京华号”潜行保驾护航……
一线建设者领取慰问品
井下值班人员吃上热乎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