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预订:021-3114 8748
参观/媒体联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邮箱:artsexpo@sgexpo.cn
一场夏雨之后,洛河河畔一片新绿,中铁二十局二公司西延高铁项目经理贾伟正穿着雨鞋对项目重难点工程北洛河特大桥桥墩施工情况进行日常巡检。
从一名技术新兵到铁路项目“掌舵人”,从初出茅庐的“门外汉”到桥梁隧道施工的“行家里手”,贾伟用了整整17年。在这17年间,贾伟如同一头“老黄牛”般埋头于铁路纵横交织的延伸线上,用责任书写着一名铁建人的匠心与担当。
时间回溯到2019年12月30日,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揭开了高速铁路迈入智能化时代的序幕。贾伟看着疾驰的列车,面露喜色,内心早已沸腾不已,因为这条向张家口崇礼方向延伸的京张高铁崇礼支线,倾注了他们太多的智慧与心血。
“当时,崇礼铁路项目工期紧、地质条件差、安全风险大,着实是块‘硬骨头’。”提起当时崇礼铁路项目的施工难度,项目副经理陈兵感慨道。智能京张高铁的蓝图已经绘就,如何将蓝图变为“施工图”,成为时任项目总工程师贾伟桌案上最迫切的问题。
一份责任,十分落实。为了打造智能京张高铁,贾伟带领施工技术团队咬紧牙关,过关斩将,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为了能及时处理现场施工技术难题,他主动放弃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带着简单的行李在项目工区宿舍“安营扎寨”。冬天的崇礼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工地条件有限,贾伟的手上长满了冻疮,但是他毫无怨言,而是把所有心思都一股脑儿地扑在工地上。
崇礼铁路项目承建的赵川镇高架特大桥跨唐呼铁路转体梁桥,存在转体施工技术难度大、既有线高空施工安全风险大等特点。面对这一“卡脖子”工程,已经有多年一线施工经验的贾伟,手里还是捏了一把汗。为了实现精准合龙,他多次向高校的桥梁施工专家沟通“取经”,并带着技术团队不断开展科研攻坚,小小的工区会议室成了他们的科研室。他们经常挑灯研究合龙方案到深夜。经过反复论证,最终他们确定了使用挂篮悬臂浇筑法加转体施工工艺,并采取虚拟仿真及BIM技术的曲线梁桥转体施工技术,在当天的转体合龙中,转体桥梁实现了不差毫米精准对接,这场“科技范”十足的桥梁转体“牵手”也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西延高铁项目8标段涵盖既有线、高墩大跨连续梁、高边坡隧道施工,而且还要处理湿陷性富水黄土隧道施工等“拦路虎”,施工难度之大超乎想象。考虑到贾伟有着多年桥梁隧道施工经验,在“软骨头”上建设高铁的担子,又压在了他的肩上。“虽然是块难啃的‘软骨头’,但是也一定要交出一份让延安老区人民满意的答卷。”肩扛重担,贾伟暗暗在心里下定了决心。
在完成5公里施工便道抢修任务后,解决刘家河一号隧道、洛川隧道等隧道存在浅埋软塑黄土的问题迫在眉睫。“在这种地质的黄土上施工无异于在豆腐渣上打洞,极易发生坍塌等问题。”查看施工现场时,项目总工程师姜涵对贾伟说道。
为了破解施工难题,贾伟多次对隧道地质情况进行现场勘测,并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办公,发现隐患即刻解决,确保“问题不过夜”。通过多次研究讨论,他们从加强隧道围岩量测、超前地质预报、混凝土源头质量管控入手,并引入铁路隧道新型逃生系统。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洛川隧道等隧道施工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施工摁下“快进键”,项目隧道进尺已经突破4300米。
当前,除了项目经理,贾伟的身上还多了一个角色,那就是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作为工作室“扛旗人”,为了做好技术创新以及科研人才培养工作,贾伟经常带着技术团队在施工现场一呆就是一天,晚上他们还要聚集一堂,加班加点研究、测试、编写施工方案。当技术人员有不懂的地方,贾伟都会周到细致地讲解,手把手地教会才行。在他的带动下,创新工作室成为项目科研人员的“练兵场”。此时,他们正对大断面浅埋软塑黄土隧道施工变形控制等6项关键科研技术进行集中攻关。
为了工程建设,贾伟长时间离家在外,虽然延安距离西安只有300多公里,但是为了施工进度,“三过家门而不入”对他来说是常事。提起家人来,他内心难免涌起一阵愧疚。
“作为一名工程人,就要始终扛起肩上的责任,虽然长期离家在外,但是当我的家人能坐上我参与修建的高铁,他们就会理解我们工作的意义。”贾伟欣慰地说道。
贾伟(右)对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技术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