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预订:021-3114 8748
参观/媒体联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邮箱:artsexpo@sgexpo.cn
北京的七月盛夏,骄阳似火。与火热的地面相映照的,是地下30米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攻坚克难的热潮。7月8日,国产首台16米级盾构机“京华号”一路埋头潜行,成功穿越运营中的北京地铁6号线。至此,“京华号”已顺利穿越二级及以上风险源18处。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连续攻坚克难的背后,是中铁十四局北京东六环项目建设团队的善作善成,让最靓丽的青春之花绽放在隧道深处。日前,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建设团队先后荣获“铁路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火车头奖杯”称号。
奋楫争先全力跑出“加速度”
时间倒回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工程按下“暂停键”。北京东六环项目建设团队用行动诠释着央企担当。员工们第一时间踏上返程路程,项目青年突击队则在大年初二就实现了到岗率100%。到岗后,他们积极协调应对施工不利因素,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最终通过防疫复工联合验收,使项目成为北京市第一批率先实质性复工的单位。
面对疫情防控与施工生产的双重压力,这支年轻建设团队积极筹划、精心组织,为工程建设发挥最大助力。“‘京华号’动力来源为电驱动,盾构机上包含大量用电设备,电压等级高、用电量大,必须引入专用线缆。”回忆起“京华号”盾构机始发在即、专用线缆架设迫在眉睫的那段时光,“80后”外协副经理张凯感慨万千,历经2个多月的努力、20余次现场勘查、10余版方案研讨,最终确定了供电方案。
方案是第一步。面对场地有限、地下管线复杂、手续繁琐、大风暴雨极端天气干扰等重重困难,项目青年员工扎根施工现场,带领掘进班工人对大电沿线铁塔区域进行场地平整、防护栏安装,为盾构机顺利始发奠定了成功基石。“在电缆铺设期间,我们紧盯施工工期,24小时不间断看守野外场地,连吃饭都是蹲在路边解决。”1998年出生的杨博文说,虽然辛苦,但看着高压电缆塔拔地而起、空中线缆驰骋穿梭、临时变电站落成投运,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京华号”盾构机整装待发
7.5个月完成始发井主体结构全部封顶、6.5个月完成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工厂组装、60天完成盾构机整体组装调试、2.5个月完成110千伏临时变电站建设并顺利通电……一项项进度条的背后,蕴藏着年轻团队砥砺奋进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努力。
攻坚克难挑战穿越“毫米级”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盾构段长7336米,盾构隧道直径15.4米,采用的“京华号”盾构机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为北方直径最大盾构隧道。该隧道具有开挖断面大、覆土浅、地层自稳能力差等难点,地上风险源密集、地下空间环境复杂,这也给项目建设团队带来不小压力。
“隧道下穿12条道路、11条轨道、3条河流,既有建筑物及管线众多,风险源达55处,地上风险源密集、地下空间环境复杂,沉降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盾构经理孙长松别看是个“90后”,可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必须做到连续施工、稳速通过、严控参数、饱满注浆,实现安全、连续、快速、均衡掘进。”
为确保安全顺利掘进,孙长松带领团队成员始终如履薄冰,超前谋划,多次邀请内外部专家问诊把脉,优化施工方案,掘进过程中带领现场作业人员24小时值守,严格控制盾构掘进姿态并及时纠偏,最终将沉降控制在最低水平。
年轻的盾构机长们正在驾驶“京华号”向前掘进
目前“京华号”盾构机已成功平稳穿越“欢乐宋”商业综合体、京榆旧线、高压燃气管线、通燕高速、运潮减河、京哈铁路、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地铁6号线等多个重大风险源,实现了沉降控制毫米级精度。
科研引领继往开来“创新高”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西线隧道需要拼装3600多环,共计36680块管片,对施工技术有着极高要求。在进场之初,项目就依托青年主体成立了“盾构工匠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平均年龄29岁。他们围绕工程重难点开展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就是成果之一。
“首创研发的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同步双液注浆技术,使得浆液固结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极大改善了隧道成型效果。”“盾构工匠工作室”负责人孙旭涛说,这一技术突破填补了我国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同步双液注浆空白,全面提高了工程建设速度和施工安全质量。
技术团队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此外,他们还先后攻克了深基坑施工、盾构浅覆土始发、盾构机高风险吊装、穿越多处敏感建筑物、长距离穿越高致密砂层、同步双液注浆施工等十几项技术难题。“目前,我们已申报研发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工法及专利,获国家级、省级荣誉6项。”孙旭涛表示。
穿越北京地下城,掘进不停勇向前。如今,这支年轻的队伍,正驾驶着“京华号”盾构机,全力以赴迈向新征程。他们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北京地下深处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