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联系方式

展位预订:021-3114 8748
参观/媒体联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邮箱:artsexpo@sgexpo.cn

行业新闻

汉江首条沉管隧道“总设计师”孙晓伟——在滴水不漏的“中国造”中书写“中国自信”

发布时间:2022-05-26 09:35:34            文章来源: 湖北日报

孙晓伟工作照。

5月22日,位于襄阳市城市绿心的鱼梁洲上,工程车辆穿梭,塔吊林立、器械轰鸣。汉江水下25米处,两次穿越汉江的10节万吨沉管组成的隧道正在“内装修”。

鱼梁洲过江隧道,是连接襄阳市东津新区与樊城区的一条快速通道,全长5.4公里,其中下穿汉江的沉管隧道长1011米,是目前国内整体建设规模最大的内河沉管隧道、汉江首条沉管隧道。

中交二航局第十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孙晓伟是这条沉管隧道总设计师。4年多来,这个爱吃酸菜炖大鹅的东北汉子,带领80后、90后为主的技术团队边学边干,攻克技术“拦路虎”,用11项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并首次实现沉管隧道建设全产业链国产化。

国产止水胶带“滴水不漏”

国产止水胶带“滴水不漏”

搬掉压在心上的“石头”

“你看,这就是沉管隧道‘硬核’材料之一的止水胶带。”25米江底的沉管隧道内部接缝处,孙晓伟指着一圈黑色橡胶环形“面条”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他介绍,一根止水带长75.52米,重4.2吨,起吊后需保证与沉管截面一致,隧道的10节万吨沉管之间,都须用它连接,让沉管严丝合缝地咬合,通车后还能顶住强大的水流压力和落差。

沉管隧道,防漏是关键。

2018年3月,总投资约50亿元的襄阳东西轴线项目上马,时年35岁的孙晓伟任中交二航局襄阳市东西轴线鱼梁洲段项目常务副经理兼总工。

沉管隧道两节沉管之间需用止水带粘合,以防沉管漏水。这本不是棘手难题。

然而,这种橡胶止水带生产技术只被荷兰、日本等少数国家掌握。是否选择进口止水带?

“面对进口止水带的高价格,心头始终像被压着一块石头。”回想起当初的情况,孙晓伟不甘心:制造技术和定价权都不在自己手中。

沉管安放现场

此前,中交二航局曾联手湖南一家企业,研发出新型国产止水带,但因存在不确定性,没有人敢使用。因为国产止水胶带从未实用,一旦失败,整个项目将置于高风险下。

如何拍板,考验着项目总工的胆识、决心和能力。

交货的问题,促使孙晓伟下定国产化的决心。原来,谈判中外中厂商称签订合同后生产周期需6个月,运输需要1个月。这意味着,整个工程可能会延期。

“不等不靠,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为尽快推动国产化止水带应用,孙晓伟憋着一口气,在二航局项目部成立了孙晓伟创新工作室,加快与国内厂家合作试验。

2018年10月,试验结果令人欣喜。应力松弛试验,国产GINA止水带平均衰减率为35%,略低于荷兰公司的37.5%,压缩性能和水密性与荷兰公司基本相当。专家组一致认为,沉管隧道用国产GINA止水带,可满足100年使用要求,且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具备批量国产化能力。

自主创新,追上国际水平

“帮忙找找,看看有无湿渍痕迹。”孙晓伟笑着递来手电筒。仰望9米多高箱顶,记者借着电筒的光亮四处查看,果然壁面很干燥,沉管两端的接缝处不见一丝水迹。

孙晓伟透露,伴随着全部沉管安装完毕,黑色的国产GINA止水带已牢牢将这些巨大的“水泥箱”连为一体,最早的已在汉江水下安“家”一年多。经初检,达到“无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的一级防水要求,其密封性、止水性、稳定性均达到欧洲标准。

“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创新,要有工匠精神,对自己、对祖国有信心。”作为湖北省“荆楚工匠”,孙晓伟带领团队围绕沉管隧道技术创新,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率先突破难题,

据了解,该项目有11项自主创新技术和工艺被运用到沉管隧道上,包括沉管隧道先铺卵石基础、全断面整体式浇筑、全漂浮式整平船、装配式端封门结构等,中交二航局项目部已申报30项专利。今年3月,“襄阳东西轴线内河大型沉管隧道建造关键新技术与应用”被湖北技术交易所评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孙晓伟(右一)和团队在一线研究沉管技术。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965号